您当前位置:亿达滑模 >>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在我国桥梁施工中的应用历程
日期:2014-11-7 21:48:19 来源:转载 浏览数:
 
分享到:

我国移动模架制梁技术经历了从国外引进到自主研制的发展历程。国内企业最早于20 世纪80 年代在建造伊拉克摩苏尔4 号桥时从瑞士引进了2 套由德国PZ 公司设计的移动模架,并于1990 年将其改造后用于厦门高集海峡大桥,开启了移动模架在国内的应用历程。文章分析了我国移动模架制梁技术发展过程中的2 个不同阶段,归纳了移动模架应用和发展初期的主要工程案例; 介绍了移动模架技术在我国高速铁路桥梁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专利技术及文献的研究趋势、发展机遇等; 针对一些文献中容易将移动模架法和移动支架法相互混淆的情况,阐明了2 种工法在技术原理上的重要区别: 前者属原位现浇技术,后者属预制架设技术,结合两者在高速铁路桥梁中的应用情况,对其技术特点和各自优势进行了比较,可为相关技术推广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预应力混凝土梁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技术起源于20 世纪50 年代的西欧,1959 年施特拉巴格公司在德国西部城市科布伦茨近郊修建卡特克哈克桥时首次使用了这种新型模板支撑体系,采用的是2 次走行式。德国PZ 公司将其改进为自带模板、桥面下支承双梁一次走行、逐孔整跨现浇的方案,于1969 年用于Amsink立交桥,首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模架。1973 年应用于Volmetal 桥,并定型为PZ 工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以挪威NRS、STURKTURAS 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将这一技术不断发展,并输出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称为MSS 工法,其设备则称为MSS。

移动模架在国内发展初期,因其数量少、类型单一,部分文献将它与箱梁预制拼装所用的移动支架合并称为“造桥机”,按主梁的支承位置不同分为“上承式、中承式、下承式”3 类,并把1992 年铁道建筑研究设计院研制的ZQJ32 /56 型移动支架作为中承式移动模架的代表。至于“造桥机”,原铁道部曾于2005 年将“移动模架造桥机”和“移动支架造桥机”正式写入《客运专线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但在后来的工程实践中发现,这2 种“造桥机”名不符实: 移动模架与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设备标准相去甚远; 而移动支架在功能上则更接近架桥机而非“造桥机”。2010 年在修编《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时,多数专家都认为应当取消其“造桥机”的称谓,改称“移动模架”和“移动支架”,并首次将移动模架定义为“一种自带模板、可在桥跨间自行移位,用于支撑和浇筑混凝土箱梁的大型制梁支撑体系”。

目前普遍按走行方式的不同将移动模架分为上行式、下行式两大类。下行式移动模架为实现支承自移功能,通常将尾部吊挂在梁面上走行,由于这类移动模架除后横梁外其余结构都在桥面以下走行,因此仍可归为下行式。在上行式移动模架中,又分为单主梁和双主梁2 种形式; 在下行式移动模架中,又有单向导梁和双向导梁2 种形式; 按支承转移方式可分为自移式和非自移式; 按底模开模方式可分为固定式、拆装式、折叠式、旋转式、推拉式等。

相关阅读

上一条:桥梁地震病害及特点分析

下一条:水工混凝土缺陷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